新闻中心

半岛体育最初的壶一般都用于盛酒、装水,如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壶,再如唐宋时期用于盛水的汤瓶等等。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贡团茶,改贡叶茶(散茶),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,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散茶清饮法,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,茶壶开始盛行。故明代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用于泡茶的茶壶。
壶高11厘米,器形端庄,胎釉光润坚致,品相完好。壶体呈鼓状,肩和近足部有鼓钉凸起。壶钮为一只表情呆萌的可爱小狮子。壶身、把、盖、流均绘制五彩描金花鸟纹饰,极富生活气息。清代饮茶的风习与明代相同,茶具也没有太大的变化。就茶壶造型而言,清代时期,一般的茶壶口加大,腹丰或圆,给人以稳重之感。
这把壶器形似梨,高4.7厘米,因经长年使用,包浆老旧自然。泥质细密坚致,粟色,单孔三弯小流,环形把,宝珠状钮,壶体轻薄匀称,精致讨喜,外底钤“乾隆年制”四字篆书方形印章。这把壶因器形实在非常小巧秀逸,故推测可能是作为文房用具砚滴来使用。
整壶高8.5厘米,以青玉制成,玉质温润,白中泛青色。周身刻着诗文,是清代中期的作品。以玉器制作茶壶,主要用于欣赏和把玩,也说明了清代茶具材质的丰富性,显示了这件玉质茶具主人的高贵身份。
壶高13.0厘米。器形规整大方,胎白,细腻,口微内敛,梨式腹,矮圈足。盖面微隆,宝珠顶钮,直管状流,圆扁状柄。器外壁近口沿处绘粉彩锦地加开光,腹部主题部分绘折枝花卉纹,以红、黄、蓝、绿等色绘牡丹、菊花纹,画风技法娴熟,色彩优雅、鲜明亮丽、千娇百媚。
此茶壶高12.3厘米,施紫金釉。紫金釉又称柿色釉、酱釉,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,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,达5%以上。元末明初古玩名家曹昭在《格古要论》中曰“紫定色紫,有黑定色黑如漆,土具白,其价高于白定酱釉瓷器”。壶盖面以及壶腹分别开光,盖面开光内饰花卉纹,壶身一扇形开光内饰庭院仕女赏花图,另一面叶形开光内两位高士则在凭栏闲话。
此件为素三彩多穆壶,高24.4厘米。所谓素三彩是指在未上釉的素胎上,施以绿、黄、茄紫三色而烧成。始于明正德年间,清康熙时继续烧制。壶身遍绘海水瑞兽纹。瑞兽为天马,游走于海水波涛之中,神态飘逸,活灵活现,极富动感。海水击打岩石,浪花飞溅,惊涛拍岸的江崖纹更显示出天马的迅疾。
茶壶通高6.7厘米。茶壶的造型较为别致,设计成盖碗状,器身一侧装壶嘴,另一侧装壶把。壶钮设计成桃实,也颇具匠心,底书“咸丰年制”矾红篆书款。壶盖及壶腹以粉彩绘通景城阁图,雄关矗立,砖红瓦黄,旗帜飘扬。
此壶雕镂十分精细,高12.0、口径6.0、底径8.2厘米,既有浅刻,也有浮雕,做工极为繁复,系清初外销欧洲的紫砂茶具。壶身、壶嘴、壶把,被荷花的茎、叶、花瓣造型包裹,壶盖用梅枝造型。口内设堰圈,盖内嵌。壶底刻“白玉轩”款。壶身呈莲瓣形,莲瓣上饰以花草,莲瓣间空隙处堆塑四只象征“延年益寿”的飞鹤。
此壶高18.2厘米,器形大气端庄。以深蓝、湖绿为主色调,间杂一点红、黄,显得满而不繁。
此壶高19.6厘米,为盝(读音:[lù])形盖,桥形钮,壶身呈汉方形,三弯形四方流,扁条状系。器外通体施绿釉,再以淡褐彩绘缠枝莲纹,后凸绘粉红莲花四朵,其中三朵娇艳盛放,一朵则是含苞待放。整体而言,此壶器形规整,纹饰色彩对比强烈,给人鲜明的视觉感受。汉方壶是传统壶型,外型源于青铜方器。一般来说,汉方壶的壶体呈略扁方型,腹部微鼓。
壶为方钟形,高13.8厘米,敛口,鼓腹,底微内凹、四方流、流下部紧贴腹壁。扁环形把,盝(读音:[lù])顶盖(后加),盖加彩,弧形钮,底部钤“澹然斋”三字篆书款。
此壶高7.4厘米,以上等紫砂泥烧制而成,四方砖形,因此称为“方砖壶”。壶腹一侧横印“宜富当贵”隶书体,摹自汉瓦岩纹饰,字体苍劲有力,寓意吉祥。整器造型方正刚直,给人以朴素敦厚之感,落有“万泉”款识,笔意较柔美含蓄,为此壶更添一层把玩意趣,实为上佳壶器。
此壶高10.5厘米,造型非常别致。壶身随意捏制而成。器表拍成老松树皮状,通体纹理缠绕,形如嶙峋老树,以枝梗为把,瓜蒂形盖。整器浑然天成,末经雕琢,有一股返朴归真之感。壶盖内钤“案卿”篆书款。
此把壶长17.0厘米,似如意形,造型别致为紫砂胎,外包锡,壶钮、壶嘴以及壶柄镶以青玉,因有紫砂、玉、锡三种材质,故被称为三镶壶。壶身两侧刻有铭文及绘画,一侧镌刻两枝兰花,用笔利落;另一侧镌铭文“影楼隔雨梧堂冷,珠箔飘灯独自归。石生”。锡包砂工艺由清代中期嘉庆、道光年间的著名紫砂名家朱石梅创制,而后广为流行。
此壶高12.5厘米,以椰壳为材料制成,做工繁复细腻,形制古雅端庄,纹饰富丽华贵。壶钮卷曲呈心形,壶身表面浅浮雕回纹、杂宝纹及团寿纹,团寿纹还填金彩作为装饰,间配繁密底纹,细密富丽而现雍容华贵之态。梅段状壶把,壶流设计成龙首。